未来会被机器人替换?外科医生们的担忧焦虑
2017-06-19 经济观察报
ink="" />

6月3日,武汉早已经炎热,一场医疗大数据论坛,在东湖拉开帷幕。事实上,多数在场的外科医生们更愿意讨论的是,自己是否真的会被机器人取代。

在这之前,IBM的“沃森医生”,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做了一个演示,这台号称医生的机器人,它的诊疗水平能超过一个副高以上肿瘤医生的水平。由此,一种机器人将替代医生的舆论出现,医生们被触动。

IBM 公布的数据中,“沃森医生”的诊断成功率已经超过90%。

此次会议主办方之一的“北京常春藤医学高端人才联盟”主席吴永波称,在大数据时代,可能有一部分人工智能逐渐走向前台,它最终会是我们的一个助手,还是能够取代我们,大家充满着争论;同样,这个精准医学的时代,大数据很必要,我们这些临床医生怎么样去适应这个时代,从哪些方面入手能够参与到这种医疗大数据的工作当中来,非常值得探讨……

一场外科医生界的讨论,拉开帷幕。

担忧

常春藤联盟,更准确的来说是一个全国公益性社会团体,因为是在北京民政局注册。这个联盟有14个会员医院,此次会议,包括会员医院的外科医生们,以及非会员医院的外科医生们,共达300多人。

外科医生们的担忧,事实上在今年2月份就已经开始出现。今年2月初,世界癌症日时,“沃森医生”首次来华。

沃森医生,事实上在IBM内部的最初叫法是沃森。沃森是美国IBM公司研发的超级计算机,于2007年开始研发,主要应用在肿瘤诊断领域。这台超级计算机的核心原理是,大数据的应用,这台超级计算机里储存了200多部肿瘤专业领域的教科书,超过300种医学期刊以及1500多万页肿瘤文献的关键信息和临床试验中的60多万条医疗证据。

沃森可以根据患者的病症、病史和诊查数据,自动搜索海量的病历和医学图书、论文数据库,进行对比匹配,得出诊断结果,并给出治疗方案。

据IBM公布称,过去的4年多时间里,沃森已经接受过较多培训,美国多家顶尖肿瘤医院已经“雇佣”它。

世界癌症日时,沃森在中国,2小时内,为21名癌症患者做了义诊,包括胃癌、肺癌、直肠癌、结肠癌、乳腺癌和宫颈癌等。义诊的诊断结论,经现场知名医生验证都叫权威。医生评价为:不仅可以提供可选择的诊疗意见,还能帮助医生总体评估该方案的疗效及风险。

此次,沃森的演示非常成功。可以说为IBM在中国市场的推广,打开了非常好的出路。百洋医药与IBM合作,将沃森引入了河北、河南、内蒙古等地的医院。据百洋医药创始人付刚称,预计今年底,沃森将会进入150家医院。医疗界,开始把沃森称作为“沃森医生”。

前不久,沃森进入了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初来乍到的沃森,在第一次上岗演示中,诊断水平超过了一个副高以上肿瘤医生的水平。

据IBM 公布,“沃森医生”的诊断成功率已经超过90%,远超人类医生的诊断成功率。

来自“沃森医生”的压力逐渐在外科医生领域蔓延。机器人替代医生的说法也开始出现。

会场,四川地区的一位外科医生称,边远地区的、学术研究不高的普外科医生们的压力会更大。但他直觉,不可能替代全部的外科医生,因为机器人里的信息是需要更新的,这些信息的更新来自于新研究,因此部分人会无忧。

该医生称,他一个朋友的父亲今年得了并非致死性肿瘤,之后又出现了痛风,一位风湿性关节病的专家开了药,这位父亲吃药后痛风马上解决。但是忘掉了这个药对肾功能损伤很严重,他父亲肾功能出现问题,最后因为肾衰竭之后出现电解质紊乱死亡。也就是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医生他可以能够把所有的情况记清楚,那么多的病例信息,那么多病人,谁可以过目不忘,谁可以告诉你不犯错误?而机器完全可以。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称,在有明确治疗方案的常规性治疗方面,它会替代某一些医生。

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称,一个非医学的人和他说,机器人未来有可能会替代医生,他不同意这个看法。

他认为,机器人的记忆、运算和决策优于90%的人,但他是冷冰冰的,而医学是面对面的温情。

据此,詹启敏认为,沃森医生,在前期会作为一个医生的助手存在。因为它是一个能快速搜索、有海量记忆、不知疲倦、会像人脑有记忆的机器。而人记忆有限、会疲倦,这对医生是一个补充。

同时,医生在为患者看病过程中,有很多瞬间观察,在就诊中输入给机器人的信息是很有限,只是围绕患者的年龄,他的体检报告等指标。医生会通过患者的谈吐,判断他的职业,他的心态,他家庭的环境,他单位的环境,他的饮食等各方面的爱好,他今天和昨天遇到的情况,他的眼神和表情,这些都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患者的疾病。医疗的特性是有时候治愈,经常关怀,永远抚慰。机器人冷冰冰的手,没法实现。

机器人完全取代医生,詹启敏觉得未必,因为在一些复合型疾病治疗方面,会牵扯到各个专业。机器人更多是单一性决策。

机器人实际上就是一个储存、记忆、学习、分析的体系。基于这一特性,詹启敏认为,可以作为医生的支撑工具,如医生需要辅助判断时,输入相关病例,机器人在15分钟内,已经在美国图书馆,英国图书馆,德国图书馆,打了几个来回,阅读了500万份文献。之后会告诉医生,在某年某月,该病在俄罗斯发生过,用药情况、患者康复情况等等都出显示出来。

詹启敏认为,机器人的智慧在目前来讲,主要还是人的经验的一种输入。但是它的运算非常快,在所有的数据都进去之后,大数据凝练出来的这种新的东西,它就高于人的判断。虽然不能说机器人的判断比人的判断都要高,但至少它的水平、对成熟的经验的分析,比人要强。

詹启敏称,前几天在IBM办公楼里,一群人进行了一场讨论,其中一个专家说,机器人可能要优于90%的医生,比基层医生要好很多。它首先可以解决基层的需求问题。可能赶不上高精尖的最好的医生,但是高精尖的医生把某个病例做的很成熟,输入机器人大数据中后,机器人就又引领了。

吴永波认为,沃森医生,对于一些医生来说会是替代,如不需要太复杂的整合学科,整合专业,整合一些人的方面,那它会代替医生。就像无人驾驶代替司机一样。对于一部分医生来说,会是支撑系统、服务系统。

未来世界

吴永波刚刚看完《未来简史》。该书是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所著,描写了从智人到智神的发展。

吴永波称,以前,我们觉得很多不可能的事情现在都发生了,那么现在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可能以后也会发生。

谈到未来智能,吴永波称,或许以后就是一个半人半机器的一个组合体,人以后可能就有个芯片,相当于沃森一样,一些东西存进去,它就自己帮着做了分析。

当然,以后是机器控制人还是人控制机器,吴永波也说不准,因为人们现在开车时发现很多时候都被机器控制。虽然你觉得还是你在选择,实际上已经在改变。

而将智能、机器人这个新时代的产物,上升到一个论坛,也是让医生天天不要埋头干,要抬头看一下天,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要明确以后的方向。

吴永波分析,未来世界中,如一些全科医生,家里可以放一个沃森,比如一些患者的血糖观测。患者使用便携式检测仪与沃森相连接,连续十五天的血糖监测结果,沃森会第一时间知道并分析。如简单的情况,会给出它的意见。就像导航一样,告诉你,患者这里堵车了,该选择另一条路。遇到复杂的解决不了的情况沃森会把信息再上传。

詹启敏认为,未来世界中,可以远程手术,当然网络要到6G的时候。如一艘远洋巨轮,远航中有人得了阑尾炎,船上受过基本训练的医护人员就可以进行手术操作,帮患者消毒,把机器人设置好,然后远程和上海的医生联网,上海的医生就可以远控无线操作手术。

而对于机器人的价格,詹启敏认为,这就像基因测序,10年前,一个人测全部的基因组数据,大概十几万美元,现在只要一千美元。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成本也会降低。就如当年的大哥大,一部需要2万多,现在智能机才一两千块。《未来简史》一书中,其中一句为:在未来几十年间,我们很可能还会看到更多类似于互联网的革命,而科技会抢走政治的所有风头。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可能即将彻底变革人类社会和经济,甚至是人类的身体和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