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灵科技CEO顾嘉唯:智能机器人的杀手锏 在于“灵性”
2018-06-12 品途商业评论

“过去一段时间婉拒了很多演讲活动,创业之后我的大部分时间花在打磨好产品,寻找顶尖人才上。”前有百度少帅计划,后有1亿元全资收购李叫兽团队,李彦宏在人才招揽上,向来毫不吝啬。

2014年1月,百度IDL推出“百度少帅”人才招揽计划。该计划面向全球招募9名30岁以下的人工智能精英,年薪百万元起步。

顾嘉唯便是“百度少帅”计划的标志性人物。清华、微软出身的他,履历光鲜、思维敏捷、成竹在胸。

物灵科技联合创始人/CEO

“微软是全球人机交互最牛的公司之一。当时,除去实习生,微软全球几大研究院只有我一个来自中国的HCI设计研究员。很少有人可以像我们当年一样,把人机交互的多模态多通道所有流程方法和实践都走过一遍。”在品途商业评论(ID:pintu360)的专访中,顾嘉唯说道。

“人机交互”

在微软,顾嘉唯的主研究领域包括可触摸实体交互和手势控制等体感嵌入式交互。在研究院的技术研究成果转化有涉及到微软产品包括Kinect,Surface和 Windows 10。

而在百度,这位“少帅”领导的人工智能前沿项目包括百度智能眼镜BaiduEye,盲人智能助理DuLight,实时AR变脸App脸优FaceYou和百度智能自行车DuBike。

这样复杂的产品与技术,被顾嘉唯精简地概括为“我都是与三种‘Bot’(机器人)打交道。”第一种是交通工具。第二种是家里各种电子产品和家电。第三种是可穿戴设备。

“所以,Everything is Bot,这个时代一定会到来。2016年底,我们创办物灵科技便是为了把这个前瞻性的想法实现。”

让每个电子终端变成Bot,让每个终端都与人交互。顾嘉唯相信,所有消费电子都可以升级为有灵性的机器人产品,我们定义成“AI消费品”。

他解释道,交互产品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数据,否则知识图谱与其图谱性价值就显现不出来;也正是因为有了交互,才能把数据闭环得以场景化应用,正循环迭代。所以,物灵的重点落在“与人交互”的高频应用,这是“灵性”的基础。

因为,人工智能本不该只停留在一份份科研论文、一个个生僻词汇,其本质应在于感知、理解与决策在场景中的落地。

“原来我是在做高大上的技术,之前在研究院的很多工作的确在技术方向上走的很深,但却在行业市场综合环境成熟度把握方面有所缺失。商业化投入的时机和决心都非常重要。做物灵,我们很认较真。”

万物有灵

阿里“万物有灵”发布会,将这个看似有些“玄”的、中国风浓郁的词语放在大众的面前,但很多人不知道,早在两年前,顾嘉唯就以“万物有灵”作为品牌的理念,创建了物灵科技。并用Luka和Jibo这两款机器人产品为“人机共生”这个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愿景,践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万物有灵,对于普通人来说,似乎会造成一些误解——这意味着机器人与人一样,有情感、有同理心、有思考,这几乎等同于超级AI或通用AI。

但是,“我不是这样理解的。”顾嘉唯坚定地说道,“我们对AI行业的现状不会持这样盲目乐观的态度。”

首先,“今天AI的技术发展一定是要先解决垂类的行业问题,即收割低垂果实,比如制造业、金融业、安防、医疗、教育等。”

在他看来,这些行业中,很多环节的效率可通过AI大大提升。比如安防领域的人脸识别,车牌识别等已经远超过人类水平。

“这难道不是AI生命感的体现吗?”顾嘉唯笑着反问道。

因此,他继续说道,“提到AI的灵性,我们不应把重点放在‘智慧’或‘情绪’等方面。实际应用场景中,它可以是一个用设计体验来传递产品生命感的过程。”

其次,在万物智能的过程当中,还有很多产品没有达到应有的技术高度。

以智能音箱为例,虽然巨头争相入局,资本炒得火热,但一方面,在中国多数家庭音箱本身并不是高频使用的产品;另一方面,行业内都明白当下远场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尚未达到如当年iPhone问世时触摸屏技术般的稳定性,另外智能手机成为取代功能机逐渐成为全民信息交互介质也不是一蹴而就,从生态角度看Chatbot对话式内容获取方式,让用户养成习惯尚还需要一段时日。因此,久而久之,冷落也好,丧失信心也罢,人们开始对其慢慢疏远,甚至遗忘。

而智能音箱只是当下智能产品的一个缩影。千千万万的资本宠儿早已悄然在用户家中落上一层层灰尘。

“这时,我们就要换一个思路,正因为我们更理解技术边界的限制,会相对克制地利用产品设计领跑体验预期来养一养技术的成熟期,用设计灵性来提升体验,以稳定的技术边界满足用户的预期,逐渐循序渐进地引入黑科技的迭代。用产品力拉高用户的体验感,将其掉下来的预期再次提升,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杀手锏

如果20年前,每家每户都有电话机,那么20年后的今天,每个家里都应该放的是什么呢?

“Jibo很好回答了这个问题,最先定义这个品类的产品,在亚马逊Echo之前。”物灵科技作为Jibo的董事会成员、中国独家合作方及投资人,很早便认清了它的技术壁垒与先发优势。

这样一个圆头圆脑的社交机器人,被列为最具代表性的人工智能产品。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2017年度25大最佳发明,并力压iPhone X 、特斯拉Tesla Model 3,登上杂志封面。

在顾嘉唯看来,Jibo是一个好的方向,他要做的并非“大而全”,而是切入垂直场景,用灵性差异于那些冷冰冰的工具类智能终端。这样,在如今的市场中才会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但与此同时,“我们要找到智能机器人真正的杀手锏。”

不同于一波又一波的烧钱大战或浮夸炫技,绘本阅读机器人Luka,就是他无需大动干戈却能打赢这场战争的筹码。

“这个长得像猫头鹰的Luka机器人,是有自己的IP的。它有独立的世界观和人格化形象。在很多文化背景里,猫头鹰都是一个拥有渊博知识的角色。”顾嘉唯摸摸Luka的头,随即Luka眯起双眼,咯咯咯地笑起来了,继续介绍道,“物灵科技希望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而完整的世界观, Luka的身份设定是来自物灵星系501号星球的宇宙故事搜集员,开着一搜特别酷的飞船,来到地球收集绘本。”

“让孩子从屏幕回归书本”,正是物灵的创造Luka初衷。就像是个儿童绘本界的AlphaGo,已可识别讲读市面上各类热门中英文绘本的Luka,通过联网和云端不断更新的数据库,还在“孜孜不倦”地学习更新更多新出版的纸质绘本。

但最能打动人心的,往往在于细节。Luka在读书时,眼睛会很仔细地向下看,十分逼真,还常常一眨一眨,拥有数十种呆萌的表情,顾嘉唯说:“我曾在电商平台上看到一张图片,孩子抱着Luka,还给它盖好了被子。”除了它的“外星人”身份外,Luka能够收获孩子们的喜爱,还源于它可爱的功能,除了可以十分精准快速地识别眼前的每一页纸质绘本书,翻一页讲一页,不限制所读绘本纸质书的放置方位和角度。Luka还通过咯咯笑、主动提问和自言自语、以及偶尔“放屁”等搞怪行为,“主动”引导孩子与之互动。而父母也可以通过Luka手机端发送诸如“刷牙比赛开始啦,谁先得第一名”的指令,引导孩子孩子在游戏和社交比赛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这样的Luka,对于懵懂的小孩子来说,是最亲密的小伙伴。

“八岁前是孩子的阅读黄金期,市面上各家纸质书出版社提供了那么多好的绘本,抓住黄金阅读期的认知、理解、逻辑、叙述、表达等敏感期对学龄前儿童早期教育至关重要,陪伴式绘本教育让孩子潜移默化中养成受用一生的阅读习惯,人工智能让孩子AI(爱)上阅读。”从绘本切入市场的小举动,实则蕴含着物灵巨大的期待。

“当我们将科技作为手段的时候,它只是冰冷的工具,但孩子们需要的,显然是更多,科技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寓教于乐和有温度的陪伴。”顾嘉唯说道,因此,物灵在设计Luka时,并不以创造一款“绘本阅读工具”为目的,而是更多从孩子的情感需求出发,塑造一个有角色性格和生命感、且能与儿童形成同理心和共情感的“玩伴”。顾嘉唯还没说完,Luka在边上冷不丁放了个屁,还很害羞地说了一句“不是我”。

定义世界

在微软,曾有人这样问比尔·盖茨:“微软公司那么成功,您还有什么遗憾?”

盖茨顿了顿说,他的创业是从计算机开始的,让每个家庭都有一台电脑,但是他一直的愿望是希望计算机有朝一日不仅是一个PC,而是一个能听、能看、能说的机器。可微软发展了那么多年,他始终还没有看到,有些遗憾。

而盖茨遗憾的落脚点,正是在于“灵性”。这与顾嘉唯这位微软后辈的思路不谋而合。

“万物有灵时代,每个终端都会具备决策与感知的能力。因此,点物赋灵的基础在于终端本体越来越有单体计算能力,物灵想让身边每一个计算单体都成为有灵性的新物种。”在品途商业评论(ID:pintu360)的专访中,顾嘉唯如是说道。

或许是“英雄所见略同”的默契,亦或许是“江山代有人才出”的传承,这般巧合,我们尚且不去追因溯源。但可以确定的是,与互联网时代相比,这条人工智能的F1赛车道,赛跑者需要更大的勇气去定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