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智治”破解流动人口登记管理难题
2020-03-16 人民公安报

浙江是流动人口大省,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总数超过2820万名。传统的依靠人力上门登记的模式,投入大、效率低。近年来,浙江公安机关把大数据、智能化作为推动流动人口管理创新发展的大引擎、培育公安机关战斗力新的增长点,综合运用在线申报、数据驱动、智治支撑等信息化手段,变被动登记为主动申报、变人工录入为自动获取、变上门采集为上门核录,建立了“在线申报多渠便捷、智能防控多源采集、数据比对精准补缺”的流动人口管理新模式。最近一次抽查表明,全省流动人口登记率达94.89%、准确率达97.72%。

网上认证业务办理“零材料”

“想不到委托代办这么方便,公安机关办事效率真是高。”家住嘉兴市秀洲区的市民徐某没有用到任何实体证件,就帮助身在江苏的朋友吴某代办了原本要求实名、实证、实人办理的相关业务。

记者了解到,原来徐某和他的朋友都在“通办”APP上完成了实名认证。徐某通过APP接受委托后,在当地公安机关办事大厅的可信身份认证终端设备上进行认证,随后凭借打印的电子委托单,顺利地帮朋友代办相关事宜。

浙江公安机关在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过程中,大力推广流动人口业务“刷脸办”“扫码办”。现在,群众只要凭一张有效身份证件,事先完成网上实名认证,就可以通过移动端人脸识别,实现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办证、查询等28项民生事项的移动端“一证通办”。流动人口、用工单位、房东中介因此可以突破时空限制,24小时在线申报居住登记、房屋出租登记,这样的便利使全员登记、自主申报成为社会共识和自觉行动。据了解,今年以来,全省在线自主申报达492万人次、出租房150万余间(户)。

同时,浙江省公安厅治安系统在全省创新推广出租房屋“一户一牌、自主申报、动态管控”的二维码管理模式。在分发和粘贴出租房二维码过程中,民警通过“警务通”“流管通”对二维码进行扫描并保存,实现房码实时关联,房东或承租人只需用手机扫一扫出租房门口墙上的二维码,就能够完成流动人口业务的办理。

嘉兴市公安局秀洲分局治安管理大队大队长祝伟宽介绍,“在以往,如果遇到忘带身份证、户口簿等实体证件的情况,群众可能就无法办理相关业务,需要‘再跑一趟’。而现在,借助手机终端扫码认证、‘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人脸识别认证等方式,群众已经享受到‘指尖登记实时办、扫码登记就近办、无感登记马上办’的流动人口业务‘零材料’办理的便利。”

智能驱动信息申报“零跑腿”

科技引领,智能先行。浙江省公安机关充分依托智能化、大数据等信息化平台和手段,通过对全省“智安小区”“智安单位”“智安楼宇”“智安医院”以及出租房屋“旅馆式”管理等社会治安防控基础工程,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加以归集汇聚和分析研判,主动发现疑似未登记的流动人口,并提供上门服务,有效减少了群众“跑腿”的次数。

今年年初,绍兴市公安局柯桥分局滨海派出所民警在对流动人口数据的日常分析中发现,滨海工业区某企业上百名员工未办理居住登记手续。经调查,由于该企业每天12小时倒班,员工没有时间进行居住登记办理。于是,辖区民警和流动人口专管员专程到该企业为员工现场办理居住登记。在办理过程中,企业员工只需核对公安机关事先采集、整合的数据是否有误,无需重新申报信息,大大提高了办理效率。派出所民警仅用几个小时,就为294名员工全部办理了居住登记手续。

浙江省公安厅治安总队总队长吴益中表示,在流动人口管理中,“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目的是让数据代替群众跑腿,而对流动人口业务办理来说,智能化感知、大数据比对等新技术和新手段可以让数据跑得更快、更准,今后将争取信息申报、业务办理全面“零跑腿”。

数据挖掘服务实战“零误差”

在既有的流动人口登记基础上,浙江省公安机关围绕流动人口在日常生活中“吃住行消乐”沉淀下来的大数据,建立起“数据碰撞、在线推送、实地核录”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挖掘更深层次的信息,用更精准的数据为基层一线派出所的流动人口登记服务赋能增效。

据了解,通过智能化感知、大数据比对等新技术,浙江省公安机关已累计精准补登记流动人口52.97万名、注销 23.27万名,流动人口登记的完整性、信息的多样性和内容的准确性都得到了提升。

流动人口精准登记管理工作所带来的成效已经在公安实战中显现威力。一些重大案事件发生后,公安机关依据受害人在浙江本地的流动人口数据,第一时间准确地掌握了受害人身份和相关情况,为妥善、平稳处理案事件等善后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