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的未来还需“软硬兼顾”:传感器、系统平台都是必备
2017-06-16 赛迪网

无人驾驶不仅在出行领域是热门话题,在任何一场展会上都是最吸睛的展台。因此,传感器、驾驶辅助系统平台等都是无人驾驶的重要拼图,自然少不了巨头纷争的硝烟。

当前技术日臻完善,无人驾驶的两大拼图——传感器和系统平台的发展进入爆发期。传感器和系统平台关系到无人驾驶上路后对环境的感知、控制和决策辅助,是安全的根本保障。战场上的两大主角——车企和互联网巨头左右出击、“软硬兼顾”,传感器和系统平台缺一不可。

宝马打造有温度出行

在日前的CES Aisa上,宝马推出的有温度的出行车i未来让人眼前一亮。驾驶者可以通过横仪表台和整合全部显示功能的中央屏幕与车辆进行人机交互,BMW HoloActive触控系统可以将信息内容投射在驾驶者手边的屏幕上,摄像头通过识别车主手势感知车主需求,这些不仅方便操作,其实也是为了收集更多车主需求。

这一平台直接体现了英特尔的芯片对无人驾驶“软件”助力,也是宝马的“软件”之路。英特尔投资1亿美元建立了联网汽车基金,为ADAS、人机界面、远程信息处理、云服务和无人驾驶方面提供支持,打造车联网和无人驾驶的智能平台。

在无人驾驶的研发上,宝马同样看重“传感器”的灵敏性和智能性,让车辆“耳聪目明”。以宝马3系自动驾驶原型车为例,有包括和Mobileye合作的高精度摄像头、激光测距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惯性姿态传感器、GPS等等。目的就是把车定位在云端下载的地图中,清楚分析周围障碍物。

宝马的“软硬兼顾”让人想到德尔福、英特尔、宝马、Mobileye组合阵营,其中德尔福的作用值得多说几句。

德尔福等倾向于用车企自身的控制系统和传感器系统,避免了二次投入的花费。这意味着,既能省钱还能达到上路需求,车企与传感器的联姻一拍即合。

德尔福对这一阵营的作用还体现在降低传感器价格的干货支撑。德尔福的激光雷达解决方案是120°的内置装置,然后为了解决视角问题再多配合几个雷达与传感器。这直接将8万美金的雷达成本降低到250美金以内。

车企的“软硬兼顾”路线最开始是因为同属制造业的零配件厂商和车企存在固有的联系,而现在建立阵营则更多元化,逐渐加强和系统厂商、集成商合作,为硬件找到孵化平台。

百度围绕BCU 和MapAuto讲故事

看准无人驾驶风口当然不止“车企”,还有掌握海量用户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互联网巨头,比如百度。对于软硬兼顾的诠释,百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在云计算、算法和大数据行业的“软件”大旗,但在无人驾驶的落地上软件优势则更多渗入了硬件的灵魂。

在日前的CES Asia展上,百度推出BCU和MapAuto。据介绍,BCU是基于高精度地图,结合 GPS、摄像头与 IMU 等传感器信息,提供自动驾驶所需要的高精度定位的专用计算平台。这一计算平台具有软硬件一体化的特性,将向行业合作伙伴开放信息安全和云端更新两大基础能力和高精定位、环境感知、规划决策三大AI核心模块。

软硬兼顾之下则可对数据进行更有效地挖掘和利用。这就是另一个亮点——MapAuto。顾名思义,这是基于百度地图的智能出行解决方案,也就是百度地图汽车版。MapAuto能够精准理解需求,实现人机无障碍沟通,同时结合地理位置和车辆数据,给车主推送相关服务,满足车主个性化、场景化的需求。

以上两大看点不仅是对互联网巨头原有的技术优势的再挖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和零配件供应商的通力协作。在日前的CES展上,百度就和大陆集团、博世、德赛西威、联合汽车电子、航盛电子、博泰电子等多家零配件供应商达成合作,其中BCU就是和德赛西威、联合汽车电子两家汽车零配件一级供应商共同开发的。而基于百度地图的MapAuto同样有德赛西威、航盛电子、博泰电子等厂商的加盟,立足于实现地理位置数据和车主交互沟通的此方案必须高灵敏度传感器支持,海量实时数据的传输才能高效完成,无人车才真正智能。

通过类似的“软硬兼顾”,互联网巨头正在和零配件厂商、系统厂商完善无人车功能、传感器、车辆架构、决策控制平台,同时将这些功能和产品整合以形成系统集成式服务,也就是搭建了“整车厂商+传感器+系统平台”的产业链,“软硬兼顾”地走得更远。

无人驾驶的战场未来不是单纯的竞争和零和博弈,更多的会是“竟合”态势,资源共享地共同上路。互联网巨头的平台加上车企提供的路测机会,会让无人驾驶日臻完善,不断提高智能出行的用户体验和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