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
2019-03-14 中国安防行业网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给全球机器人产业注入新动力。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组织编制发布的《2018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我国机器人产业市场规模发展迅速,2013年-2018年平均增长率约为30%,其中,工业机器人达到62.3亿美元,服务机器人达到18.4亿美元,特种机器人6.7亿美元,机器人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业内专家认为,机器人产业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速远高于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正在召开的两会中,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这其中,作为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的集成者,机器人无疑是当下最为耀眼的产业“新星”。

机器人产业受到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早在2013年年底,工信部就发布《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进行了战略层面的规划指导。

2017年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明确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其中将攻克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专用传感器,完善智能机器人硬件接口标准、软件接口协议标准以及安全使用标准。研制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实现大规模应用并进入国际市场。研制和推广空间机器人、海洋机器人、极地机器人等特种智能机器人。建立智能机器人标准体系和安全规则。

2018年工信部等部委陆续出台一系列后续产业发展促进措施。4月6日,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要求,五年内形成我国自己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根据工信部工作部署,下一阶段相关产业促进政策将着手解决两大关键问题:一是推进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发展;二是规范市场秩序,防止机器人产业无序发展。

进入2019年,国务院在2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支持佛山深入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要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以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高速高精加工装备和智能成套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培育一批具有系统集成能力、智能装备开发能力和关键部件研发生产能力的智能制造骨干企业。

地方: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优势明显

国家政策先行,地方政策迅速跟进:2016年以来,我国各省市围绕“机器人”发布了多项产业促进政策,尤其是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浙江等10个省市出台了机器人相关的产业规划。

以北京为例,按照《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路线图》,到2020年,北京机器人产业收入达到120至150亿元,培育形成10家行业领军企业、10个研发创新总部,实施10个工业机器人重大应用项目;到2025年,北京机器人产业收入达600亿元左右,基本建成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创新应用基地。

2018年7月份,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印发浙江省“机器人+”行动计划的通知。该文件表示,浙江省将大力推进机器人应用和产业发展。到2020年,建设30个市级以上创新载体,组织50个以上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和50个以上重发产业化项目,在役工业机器人拥有量打到10万台,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120台/万人以上。

同期,安徽省也出台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若干政策,鼓励核心技术研发,鼓励机器人技术领先的国内外知名高校在合肥、芜湖、马鞍山机器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组建国际一流的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培育安徽省机器人产业核心、关键技术上的竞争优势,打造产业技术高地。

上海市作为国内较早布局机器人产业的地区,2016年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的扶持政策》提出2020年全市机器人产业达到600-800亿元;2017年发布《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芯片及传感器、机器人及智能硬件、智能无人系统及软件等为重点的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

根据《2018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目前来看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在机器人产业链布局方面优势非常明显,无论是产业规模效益、结构水平、创新能力、集聚效应等方面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并且在长三角地区新型园区和特色骨干企业加快推动产业聚集,多元化的应用催生行业细分领域出现了众多“小巨人”,例如成立于2013年上海高仙自动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坐落于浦东新区软件园,公司一直致力于SLAM技术,融合激光及视觉传感器实现机器人自主导航与壁障功能,已在服务机器人、自动扫地车、安防机器人等多个领域进行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