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在水利行业的防洪抢险、水文水资源监测、水土保持监测等方面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日常防汛检查中,可以立体地查看水利工程、水库库区的地形地貌、河道及堤防险工险段、蓄滞洪区的地形环境等。尤其在遇到洪水险情的情况下,可克服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及时赶到出险空域,监视险情发展,实时传递现场影像数据等信息,为抢险指挥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实时信息。
1、国内常用的防汛抗旱解决办法
经过数年的信息化建设,防汛信息采集传输系统已经形成。太空中有卫星专用转发器传递水情信息,地面上有移动通讯车、防汛无线专网、国家公网等信息采集传输手段。但是,在天空中使用航空器材开展防汛信息采集却是空白。
以移动通讯车为例,它可以将采集到的信息实时发送到卫星上转发到防汛指挥中心,但它的图像采集却是用人工的办法,要人冒着生命危险去现场用摄像机拍摄采集,而一些人去不了的地方,移动通讯车也就没办法了。通讯车虽然有一定的越野能力,但它下不了公路,作用有限,无法为后方的决策会商系统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
2、无人机防汛抗旱
无人机航空遥感技术作为一项空间数据获取的重要手段,具有续航时间长、影像实时传输、高危地区探测、成本低、机动灵活等优点,是卫星遥感与有人机航空遥感的有力补充。无人机在日常防汛检查中,可以立体地查看蓄滞洪区的地形、地貌和水库、堤防险工险段。遇到洪水险情时,可克服交通等不利因素,快速赶到出险空域,根据机上所载装备,实时传递影像等信息,监视险情发展,为防洪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小型无人机携带非常方便,到达一定区域后将其放飞,人员可以在安全地域内操控其飞行,并进行相关信息的实时采集、监控,为防汛决策提供保障。
无人机防汛抗旱系统主要面向各级政府部门,实现了紧急突发事件的受灾区域跟踪、搜索、侦察和支持:从突发事件的上报、相关数据的采集、紧急程度的判断、实时监控、联动指挥、应急现场支持、领导辅助决策。
无人机防汛抗旱系统使相关的政府部门对应急突发事件的情况了解更加全面、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更加迅速、相关人员之间的协调更加充分、决策更加有据。同时大大的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无人机防汛抗旱系统适合于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以及涉及紧急事件的相关部委、下级厅局和其他应急力量。
3、无人机防汛抗旱系统先进的特点
先进的技术、方便的使用、低廉的价格和运行费用是无人机技术在防汛部门应用的有利条件。面向应急指挥的特殊需求,无人机防汛抗旱系统提供了更加贴近用户的全面的功能:
1)方便、快捷无须经过专业培训,即可操作,可做到自动滑跑起飞、点哪飞哪、就地盘旋、视频切换、实时调高、飞行召唤。
2)远视距飞行,可到灾害时人员无法到达的区域;高清晰图像传输,可清晰的看到受灾区域的情况。
3)配合卫星通信系统将高清晰图像传输到指挥中心。针对小范围区域的监控使用便携式小型无人机,完成监控内容飞回后,“即可一键式开伞回收”。
4)快速的回收,将降落伞重新安装,更换电池便可再次起飞或者转移到其他区域再次进行区域监控(此回收重新安装降落伞过程仅需要5分钟)。
随着我国水利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怎样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有力支撑水利规划、建设、监测和管理各项工作,特别是应对频繁发生的水涝干旱、森林火灾、冬雨冬雪等灾害影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无人机系统的机动灵活、续航时间长、视频影像的实时传输和不受地形地貌等区域环境影像的优势和特点,使无人机系统在水利管理领域中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