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打造中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
2017-11-03 南方日报

第六届云博会上,涉及智能制造的多种新技术、新产品一一亮相。

智能制造云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企业生产流程实施状态监控,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机器人设备按设定的轨迹自动填胶,使精度控制在1毫米以内;智慧路灯物联网系统对每一盏路灯的开关状态、照明亮度进行精准调控,并对人流量、天气和环境状况进行监测……

11月2日,在第六届中国(惠州)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应用博览会(以下简称“云博会”)上,涉及智能制造的多种新技术、新产品一一亮相。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内涵包括智能工厂(车间)建设、制造装备和加工工艺智能化、研发设计智能化、生产制造过程智能化、工业产品智能化、企业管理和服务智能化等多个层面。

近年来,惠州市装备制造业形成了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大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智能制造的研发—生产集聚区基本成型。在工业4.0浪潮的推动下,多个国家在工业制造领域推出了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惠州紧跟这一步伐,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实施了《惠州市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5年)》,并提出要将惠州打造成珠三角中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惠州市制造业各环节全面进入智能化制造阶段,智能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链产值超过2500亿元。

撰文:刘光明宝

新平台▶▷

赛迪华南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揭牌

为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惠州近几年来连续布局了多个重大平台。

在11月2日上午举行的2017中国制造创新峰会上,赛迪华南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揭牌,这标志着其正式落户惠州。该中心将在惠州建设智能制造集成应用体验中心、智能制造企业核心能力评价中心、智能制造工程技术服务中心、信息物理系统测评验证中心、工控信息安全保障中心和智能制造人才培训中心等“一机构六中心”。并提供四个方面的服务,包括企业智能制造能力评价、互联网+制造系统质量测评、工控安全、制造实用人才培训。

该中心建成后,将采用市场化机制导入相关产业要素,逐步运营成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产业技术转化及创新应用平台和产业人才培养平台,帮助惠州打造智能、绿色、先进制造的创新高地。

早在今年3月,另一个重大平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南创新基地就已落户惠州,将为惠州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该基地项目总投资5亿元,拟建设“三中心一平台”,即中国信通院创新中心、电信设备检测中心、工业大数据(华南)中心和CCC(华南)认证平台。

其中,中国信通院创新中心主要承载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品设备研发、基础服务技术创新、业务产品创新等任务。工业大数据(华南)中心将为企业提供工业智能化的问题诊断与试点,对工业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实现大数据在工业制造质量提升、过程优化、产品运用维护等多方面的应用。

类似的平台还有很多。近年来,惠州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智能制造产业,布局了20多个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中心,包括惠州市南方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惠州市先进制造产业技术研究中心、惠州市广工大物联网协同创新研究院、3D打印应用创新中心、哈工大国际教育科研基地等。它们不仅为客户企业的研发、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提供最新的技术或解决方案,同时还将培养大量专注于“智造”的新兴人才。

“技术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人才”,这些平台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与德国工业4.0专家尤尔根·弗莱舍的观点相契合。在此次创新峰会上,弗莱舍认为,智能制造不单是要解决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改变工业与互联网连接方式的创新性思维。因而,具有这种思维的人才是智能制造的先决条件。

一系列重大平台的布局,将为惠州提供大量有关先进制造的技术和人才,成为推动惠州从“制造”向“智造”转变的重要力量。

新气象▶▷

惠州企业竞相迈出智能化步伐

随着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逐渐走向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近几年来,惠州多个企业上演了“车间革命”,朝智能制造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德赛西威的生产车间,AGV自动送料车载着物料沿轨道自行运转,这些物料都通过二维码实现信息化管理。在表面元件贴装生产线,原先需要9道工序的环节,现在只需两个人操作。

在胜宏科技,使用中科院惠州先进制造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的PCB快速分拣设备之后,PCB板在装箱之前的检测程序实现了自动化,一套设备一秒钟可以检测2片PCB板,可以替换6—8名工人。

在广东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一个“码垛机器人”的机械手能顶60名熟练工人。在TCL集团,原来一条需要30人的组装线被全自动人机交互测试设备所代替,如今每条组装线只需4人。

作为惠州唯一一家既是全国首批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又是首批通过评定的企业,华阳通用近年来大手笔搞创新研发和信息化建设,自动化车间顺利投产,并成功开发应用机器人近百台,智能制造取得初步成效。

还有更多企业正在不断加入智能制造的行列。到目前为止,惠州已推动47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有8家企业通过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认定。

目前,惠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2153家。其中,先进制造业企业有873家,智能制造生产企业566家,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181家。有2个项目入列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个项目被工信部评为“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和应用新模式试点示范”;新增5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3家智能制造试点企业。开展工业机器人应用企业100家,累计应用工业机器人设备3000台套。

新规划▶▷

2025年“智造”业产值超2500亿元

尽管如此,惠州市智能制造产业要取得更大的发展仍需系统性的规划。为应对国内国际竞相布局智能制造,实现惠州市的产业转型升级,2016年,惠州提出,要着力把惠州打造成更具创新特质的智造高地,成为广东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并出台了《惠州市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5年)》。

按照这一规划,惠州将主要实施7个方面的任务。包括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升级、做大做强智能装备产业、提升工业产品智能化水平、增强智能制造创新能力、实施“互联网+制造业”行动计划、推动发展新型制造模式、促进支撑性服务业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到2020年,惠州市预计形成集智能装备及关键部件制造、技术和软件支持、系统集成与服务等较为完善的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体系,培育形成1—2个年产值超500亿元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智能装备及产业链产值超1200亿元。届时,工业机器人应用达5000台套以上,自主研制首台(套)重大智能制造装备及生产线30个以上,培育产值超亿元的智能装备(含机器人)制造企业100家。

根据规划,2016—2025年,惠州市规模以上智能制造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要达到10%以上,实现“第二个十年追赶”,2025年达到2500亿元。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工业经济结构将持续优化。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持续提高,2025年要达到70%。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规模,各大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到2025年,惠州市制造业各环节将全面进入智能化制造阶段,工业机器人应用基本普及,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主要工业品的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标准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